MBTI:谁的社交身份?谁的有色眼镜?
狂热兴趣背后是挖掘自己
MBTI的相关内容有多受欢迎?先是喜提热搜无数,各个人格人群活跃在热搜话题下,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小作文、表情包与科普;后又成为各平台乃至综艺的热门话题。十六型人格名称构成了新的社交暗号,作为社交场上的新身份使用——一个快捷简单的自我介绍。
图源:16personalities官网
为什么会对MBTI、DISC等“赛博算命”测试展现出这么高的热情?
比起星座、八字等只看出生时间的玄学,赛博算命的逻辑感带来了信任的安全感。
发明者迈尔斯母女对十六型人格做出四大维度的分析:E(Extrovert)与I(Introvert)、S(Sensing)与N(Intuition)、T(Thinking)与F(Feeling)、J(Judgment)与P(Perceiving),用系统性的科学逻辑分析出十六型人格量表。MBTI概述了多个场景下人们的行为和心理,这样看似有迹可循、有据可依的测试成功赢得了年轻群体的心。
群体中大部分人仍对探究自己抱有相当高的热情和期待,渴望各个方面的自我认知。
在自我意识方面,因为对自身探索是一个无限的过程,随个人经历及思想不断发展变化进行调整(这也是有人的MBTI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会出现变化的原因),各个阶段都在追求解答的一直是关于“我是谁”、“我的思想如何”等问题,因此如果有一个工具可以全观自身心理状态及自身控制能力,那么它一定备受追捧。
对群体身份认同感有缺失,寻求伙伴,分享欲与表达欲处于高峰阶段。
年轻群体中多数社会经验尚浅,在新的人生阶段中在各个层面均有迷茫,MBTI这类的测试可以帮助他们摸索着找到一些现阶段意义。但娱乐意义仍在,很多人迫切寻求伙伴,寻求一个群体身份,在对自身社会身份的幻想中激发分享与表达欲,越发彰显自我。
挖掘自己背后是缓解压力和焦虑
与上一代对玄学的依赖不同,这一代的年轻群体很清楚自己对这类测试不能偏听偏信,但种种原因产生的各层压力难免滋生焦虑,当自身无法消化情绪捋顺思维时,玄学与测试是他们出于缓解的一个心理需要。
像MBTI这类更偏向于职场方向的测试,有一定道理可循,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帮助人群起到一个肯定自己或反省自己的作用。通过四个维度分析自己哪方面发展得还不够成熟,自己应该往哪个维度试着发展,测试结果对他们来说是有所启发的。
图源:MbtiTT微博
若身处迷茫期,难免将自身情境与测试描述结合并努力靠拢,寻求宽慰。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,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,倾听变得珍贵,相比与其他人的倾诉,这种方式反而更有支撑力,更有期待的空间。
标签的滥用=禁锢了自我
但将MBTI这类测试作为工具使用,指导日常行为并不是可取的。心理学界认为MBTI测试并不专业,反而诱导很多人被迫站队,用已规定的标签衡量现阶段行为和思维,形成自我欺诈,难以越出框架看待问题,进一步套牢刻板印象,压抑自我。
MBTI并不能测试每个个体的能力,也无法贴切我们的实际生活给出具体指导,娱乐即可,如果深度依赖这些测试,只能加速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,也无法用平常心态看待事情。
查看近日热门内容,已经发现MBTI测试的16型人格出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鄙视链,所以这些被规定好的标签何尝不是另一种有色眼镜呢?